北京污水處理率提升 黑臭水體治理完成
編輯:admin
時間:2019.06.12
閱讀:
北京市發改委今天透露,2015年底,北京對大大小小的河流、溝渠進行了全面排查,共確定了141條段、665公里黑臭水體。截至目前,141條黑臭水體治理完成,其中中心城區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據介紹,為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不斷提升水環境,自2013年以來,北京市先后實施了兩個污水治理行動計劃(2013年至2016年;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

污水處理率大幅提升
北京市發改委表示,經過兩個三年行動方案,北京市污水處理設施能力增加近400立方米/日,達到672萬立方米/日;新建改造污水管網約3500公里,全市污水管網超過12000公里,污水處理率由83%提升至94%;在中心城區建成了槐房、高安屯、小紅門等5座污泥處理廠,每個郊區新城各新建一座集中污泥處置廠,全市污泥處理能力達到了近8000噸/日。
在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北京市發改委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建設。一方面,優化審批流程,把企業投資建設的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管網等水環境項目全部下放到區發展改革委,推動審批工作“重心下移”;另一方面,加強項目管理,確定每項工程的進度和時點,定期調度,解決項目推進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截至目前,第二個污水三年中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全部批復。
河道水環境全面提升
經過兩個三年行動方案治理,北京市地標水水質較大提升,水質優良的斷面達到56%以上,喪失功能(劣Ⅴ類)的地表水斷面降低至20%。其中,蕭太后河實現水清岸綠。
據介紹,北京市政府投資支持朝陽區蕭太后河濱水綠色文化休閑廊道工程治理河道12.4公里,新增綠化面積4000畝、濕地1000畝,新建公園3座、綠道24公里,同步實施河道疏浚和防護,并新建水體循環系統。
蕭太后河綠色并水生態廊道,打造了一條平均寬度達280米的連通中心城與城市副中心的水系濕地生態廊道,年新增生態水源200萬立方米,新增綠化面積4000畝、濕地1000畝,實現河道水清岸綠。同時,通過拓寬水面濕地和水系循環連通,構建流域水網體系,逐步恢復河道生態功能。
141條段黑臭水體全部還清
2015年底,北京市對大大小小的河流、溝渠進行了全面排查,共確定了141條段、665公里黑臭水體。2016年,北京市在第二個三年行動方案中將治理141條段黑臭水體列為重點任務。通過建設截污管線控源截污,加強污水管網建設,避免污水直排入河;通過清淤疏浚、補充再生水等方式讓河水重新流動起來;通過生態修復讓水面重現生機。
其中,上游、下游“合力”使得行動方案順利實施。像通州區九河下梢,是北京市的主要排水下游,通州區的河道水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游來水水質。本次三年行動方案中,圍繞入通州的16條河道進行截污治污,不斷提升上游水環境,為下游城市副中心水環境提升奠定基礎.到2017年底,北京市建成區57條段黑臭水體治理完成,2018年底非建成區84條段黑臭水體治理完成。
截至目前,北京市141條黑臭水體治理完成,全市共新建改造污水管網近2000公里,到2018年底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4%。其中,中心城區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全處理.